? Copyright 2020 39養生保健網 Inc.All Rights Reserved.
久養養生網,作為專業的養生保健資訊網站,提供藏紅花、冬蟲夏草、枸杞功效與作用,以及疾病預防知識,提升老百姓對中醫藥健康的了解與認知!
隨著溫度不斷上升和不定的變化,夏天將要到來,氣溫即將迎來很快的回升,人們開始感覺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。那么,怎么才能解決這一問題呢?人體代謝最旺盛。同時,夏天驕陽似火,熱氣熏人,也是讓人不舒服的季節,科學地養生在夏天更加重要,夏季該怎樣養生呢?
一、少吃冰涼食物
夏季我們以為冰涼食物就可以降溫,卻忽略了體內溫度更高(有時高達37度),突然喝下冰水往體內澆,五臟六腑可受不了。要消暑又鎮定神經,不妨喝菊花茶、金銀花茶、綠豆湯或含水量多的水果。不過,胃寒者少喝,可以多喝開水。體質屬熱而虛的人,不妨食用銀耳、蓮子或百合等涼補,祛熱補氣。
二、飲食宜清淡
夏季養生吃什么好呢?炎夏的飲食應以清淡、質軟,易于消化為主,少吃高脂厚味及辛辣上火之物。清淡飲食能清熱、防暑、斂汗、補液,還能增進食欲。多乏新鮮蔬菜瓜果,既可滿足所需營養,又可預防中暑。
主食以稀為宜,如綠豆粥、蓮子粥、荷葉粥等??蛇m當飲些清涼飲料,如酸梅湯、菊花茶等。但,冷飲要適度,不可偏嗜寒涼之品,否則會傷陰而損身。另外,吃些醋,既能生津開胃,又能抑制、殺滅病菌,預防胃腸道疾病。
三、該睡不睡肝火旺
中醫大師認為,作息經常顛倒和長期熬夜的人,往往情緒也不會很穩定。因為在11點至凌晨1點的時候,是臟腑氣血流動的時間。要是在這段時間內,血回流到肝臟即將儲存精氣的時候,如果人不睡覺,等于強迫自己的肝繼續分解工作,精氣無法被貯藏,肝盛陰虛,陰陽失和。解毒、儲存和分解膽汁是肝臟主要工作,長期虐待肝不給休息,肝火上升,易疲倦、氣虛體弱。
中醫藥古籍《內經》提到人體三寶,“精、氣、神”,精足則氣充,氣充則神旺。反之,氣弱則神傷,精神容易不濟,情緒也大受影響。養精蓄銳,就是這個道理。別總熬夜,適當午睡利健康。良好的睡眠質量,對解除“苦夏”十分重要。
四、先“氣和”再“心平”
中醫養生很注重“氣和”,氣順了,轉化為足夠的活動能量,身心獲得舒展放松,心自然而然平靜下來。
五、運動量別太大
盡量從事溫和運動,太激烈的運動造成大量流汗,運動消耗性大,流失大量體液等于流失大量體力,心情也易煩躁不安。打太極、氣功或元極舞都是不錯的靜心運動。選擇和緩的運動,保持呼吸平緩從容不迫,身體內極細微的血管或經絡,才有機會得到足夠養分。聽音樂散步。要保持恬靜的心理狀態,不要過于激動,更不要發怒急躁。煩躁、心境不佳時可通過散步、聽輕快的音樂等方式來舒緩負性情緒。
六、養身也修性
養生專家都強調“身心要雙修”,當身體不好易影響心理,心理一急躁,身體就慢慢衰弱。培養好的生活習慣,逐步調節自己的脾氣、習氣和個性,情緒比較能穩定。從情緒養生的觀點來看,真正的修行,不是不要七情六欲,而是要能完美駕馭大起大落的情緒。
七、住房宜清涼
早晚室內氣溫低,應將門窗打開,通風換氣。中午,室外氣溫大大高于室內,必須把門窗緊閉,拉好窗簾,或再加上_層紙紗,拒熱于室外。這樣,陰涼的室內環境,會使人心靜神安,午睡、休息就會舒服。
八、游樂宜清幽
炎夏不可遠途跋涉,應該就近尋幽。早晨,曙光初照,三氣清新,可到草木繁茂的園林散步鍛煉,吐故納新。傍晚,當太陽下山之后,可漫步徜徉于江邊、湖畔,那習習的涼風,會使你心靜似水,消除一天的疲勞。
春季時節是養肝的最佳時節,因為春天在五行中屬木,肝臟也是屬木性,肝火過旺或者肝氣郁結的話都會影響到身體的健康,所以春季補肝大有講究。那么春季怎么養肝呢?下面小編通過“忌、慎、均、潔”4字訣為大家介紹一下春季如何養肝。
“忌”
忌喝酒、忌吃油膩辛辣的食物、忌刻意進補
西蘭花、菠菜等深綠色食物有益肝氣循環代謝,還能消除疲勞、舒緩肝郁,以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冬季的攝取不足;喝用山藥、枸杞、大棗熬成的粳米粥,對養肝、補血、健脾都有不錯的效果;春天不需要特別進補,因為氣溫上升、肝火比較旺盛,溫補藥反而會加重身體內熱;對于平常愛喝酒、應酬比較多的人來說,建議他們將應酬改到中午,或者在參加飯局、喝完酒之后步行1個小時,促進血液循環和肝臟代謝。
“慎”
慎用藥物
患者還要慎重作息,保證充足的睡眠、盡量保證中午和晚上11點到1點的“子午覺”。所謂“善治不如善養,三分吃藥,七分調養”,對提高治療效果、促進疾病恢復大有幫助。
“均”
營養均衡
據不完全統計,現在中年男性有58%的*重超標,其中28%的人已經有脂肪肝的變化。朱麗穎認為,大量高脂肪、高蛋白飲食攝入,加上平常缺乏運動,很容易出現心血管和肝臟等主要器官異常。因此中老年人應該格外注意營養均衡。用餐多食各種蔬菜、豆制品、水果等。
“潔”
飲食要潔凈
不潔飲食,尤其是熟肉制品、生猛海鮮,容易含有各種肝炎病毒,一旦食入,有可能導致急性肝炎發生。
春季是養肝的最佳時節,但是養肝護肝也是有很多的講究與禁忌的,以上我們為大家介紹了春季養肝的四大禁忌,要少吃辛辣食材,不能盲目濫補,要注意飲食均衡,注意飲食衛生!
寒風凜冽,立冬降至,天氣會越加的干燥寒冷。有些人把自己包裹的很嚴實,還會覺得冷。從中醫的角度講,這并不是生病了,而是身體處于一種亞健康的狀態。由于氣血虛或者氣盛,都會有手腳冰涼的癥狀出現。那么冬天手腳冰涼怎么調理呢?
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。
一.泡腳
所謂“冷水臉、溫水牙、熱水腳”,堅持每天晚上睡覺之前泡腳,可以加快身體血液循環,讓身體沒有那么冰冷,從而提高睡眠質量。需注意的是:泡腳的水不能太燙,以40℃左右為宜;水深沒過腳踝骨為宜,泡腳的時長15-20分鐘。
二.注意保暖
冬天天氣寒冷,一定要注意保暖,各種保暖的措施,如外套、毛帽、手套、圍巾、襪子等,在天冷的時候都要穿戴齊全。不過也不要穿太緊的衣服,否則會影響到血液循環。晚上睡覺前可以泡泡腳,然后穿上保暖的毛襪,幫助雙腳防寒,還有利于睡眠。
三.多吃熱量多的食物
要多食用一些有足夠熱量的食物,如肉類、面食、蛋奶等,以增加機體的產熱量,但肥胖者、糖尿病患者要慎食。也可以適當地食用一些促進血液循環的食物,如芝麻和花生,洋蔥、辣椒也可以幫助身體產生熱量、促進血液循環。在醫生指導下,適當服用一些強身健體的中藥,如人參、鹿茸、蜂王漿等,可增強機體的抗寒能力。
四.吃點姜糖茶
盡量少吃寒涼的水果,比如西瓜、生菜、木耳等;多吃含煙酸的食物和B族維生素,能擴張末梢血管;多吃堅果、胡蘿卜等溫熱性食物;適當吃辛辣食物如辣椒、胡椒、芥末等。氣滯血淤的女性,服用姜糖茶能有助于養血散寒:生姜洗凈切絲,與紅糖同煮,趁熱飲用。
五.上下班快步走
尤其是久坐辦公的上班族,平日運動太少。一早起來不妨就做做運動,讓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加速,一整天都會充滿活力,不容易發冷。也可在冬天選擇一些輕松平緩、活動量不大的,如做操、登山、打太極拳等。鍛煉時覺得自己的身體有些發熱,微微出汗即可。
六.指壓按摩
可以針對至陰及涌泉進行指壓,至陰位于腳第五趾指甲生長處的外側,涌泉則在腳底中央靠近腳趾處,將腳趾全部彎曲時,在腳底所形成的人字形皺紋的中央處。要揉和捏每根腳趾,這樣腳就會感到溫暖了。不妨再加點乳液或嬰兒油,既促進血液循環又柔嫩手腳。
女性手腳冰冷會導致女性月經少、月經不調,甚至不孕;女性在經期、孕期和產期等特殊生理時期,由于體虛,更容易引起手腳冰冷。如果不及時加以調理和預防,會導致精神不佳、身體畏寒,長期手腳冰冷在冬天還可能導致手腳凍傷。所以如果大家也有手腳冰涼的情況一定要及時對癥調理。
春捂秋凍,不生雜病”、“春不減衣,秋不加帽”、“熱不馬上脫衣,冷不立即穿棉”的說法流傳至今,秋季是夏季與冬季的過渡期,天氣由熱轉冷,秋凍是為了增強人體對寒冷的耐受性,以便應付我們更為殘酷的嚴冬。因此,只要氣溫不低于 20 ℃,人們都可以適當讓身體承受一下冷凍。
秋凍并不意味著要真的要挨凍。如果氣溫降到 15℃ 以下并持續兩周以上,還在“秋凍”,那就不行了。
從中醫角度講,“秋凍”可以避免過多出汗,使陽氣外泄、抵抗力降低。但也不能凍得打寒戰,這樣不但不能增強抵抗力,反而會被凍出病來。
對于居住在北方的人來說,晝夜溫差變化大,早晚氣溫較低時應及時增添衣物,以防著涼。但是對于居住在南方的人來說,秋涼來得較晚,晝夜溫差變化不大,甚至入冬后也不太冷,那么就可以適當延長“秋凍”的時間。
但“秋凍”也有講究,有的部位不能凍。
“寒從腳起”,腳部寒則全身寒,肌體抵抗力下降,病邪便乘虛而入。入秋后,應及時穿上長褲和長襪。
若頭部受寒,體內陽氣會散失,神經血管供血受影響,引起頭痛,如女性經期神經性頭痛便是氣血不足加上受寒所致。
肚臍對外部刺激特敏感,小孩易受寒邪侵襲引起腹痛腹瀉,而女性下腹受涼易誘發痛經和月經不調等。故平日應做足腹部保暖,睡覺時用毛巾蓋腹部或圍上腹圍,入秋后最好不穿露臍裝低腰褲。
寒氣常致氣血運行不暢,不通則痛,肩頸疼痛者在天氣變冷時更要注意肩部保暖。
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情況,其他季節食欲還好,一到夏季,就吃什么都沒有胃口,一天都不太想吃東西。那么,到底夏天食欲不振怎么回事呢?其實,越是夏天,我們越是要保證能力的供給。具體夏季如何預防食欲減退呢?。
1、夏天本就濕氣重,其性粘滯,就如同在我們的味蕾上包了一層膜,根本嘗不出任何味道,那又哪來的好食欲呢?再說這濕邪停在胃部,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,使本應該是營養物質的成分都堵在胃部,成了垃圾成分。說白了,一肚子垃圾,怎么能不脹?怎么會還想吃東西?
2、生活條件好了,我們卻選擇了不良的生活習慣,不思“粗茶淡飯”,一味向往炎炎夏日,舉杯痛飲冰鎮啤酒,或者冰鎮碳酸飲料,這可真是“貪涼一時爽,一直貪涼火葬場”,日久必致脾胃虛寒。
3、日益加重的工作強度,長期的焦慮抑郁狀態,也會引起氣機逆亂,阻滯于胃部,出現“食之無味”的癥狀。
? Copyright 2020 39養生保健網 Inc.All Rights Reserved.